近日,記者來到平度南村的惠友良種豬場,在豬舍看到正在和飼養員交談的毛學鵬。一個從事養殖業不到5年的年輕人用自己在高校所學的知識,撐起了一個年均出欄生豬6500頭,年產值達300萬元的養殖場。
從985名校到大專生
毛學鵬一向學習優秀,高中畢業后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學習國際農業貿易,已經考完雅思的他本應在大三前往荷蘭繼續學習鮮花貿易,但是養豬場的一場突發疾病改變他原本的選擇。
“當時突發了一場高熱病,問題比較大。解決完問題后我就想,普通農村的養殖水平確實比較低,我應該能做點什么。另一方面我想到,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個養豬場就沒人繼續經營下去了。 ”毛學鵬說。
毛學鵬下定決心回家繼續經營養豬場,他放棄了出國,也放棄了自己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學業,轉而前往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學了畜牧獸醫專業,畢業以后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養豬場。從2015年回鄉,他在這里工作、生活,在這里結婚。
不改初衷讓農村更有希望
“放棄了農大,我并沒有覺得多可惜。”毛學鵬告訴記者,既然決定了要回來養豬,就必須做到專業,“我覺得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 ”在新的學校、新的專業,他從大一學起,重新開始了人生另外一條路。多年過去了,他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既然決定了,就要做好,當作終生的事業去做。”“我很喜歡農村,我在這里長大,也愿意在這里生活下去。”毛學鵬說,身邊的同齡人很少有人愿意回農村,更別提養豬。但相比于大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他更喜歡鄉村的悠閑安靜。“當初選擇去讀農大,就是想一直跟土地打交道。 ”毛學鵬認為,在中國,農業永遠是最有潛力的行業。
新的養豬場“改頭換面”
學有所成,毛學鵬一回家就對養豬場進行了大改造。“我們還是存在著成本高、浪費大、效率低三大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做到均衡生產。”毛學鵬告訴記者,要降低成本,就要提高效率、將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這三大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為此他借鑒學習了國外的三周批管理方式,將豬群分組,每21天為一個周期,讓產房、保育舍、育肥舍配套使用起來。毛學鵬的方法做到了豬群全進全出,既減少了疾病傳染,又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從而讓豬場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為了進一步改善豬舍環境,提高豬只的健康水平,減少疫病的發生,毛學鵬還新安裝了豬舍環境控制系統,根據溫度的高低,自動調節豬舍的溫度、通風量,讓豬有一個健康舒適的家。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毛學鵬于2017年8月投資120萬建設污水處理系統。毛學鵬把養豬場的污水、糞便收集處理,產生沼氣用于場內保育舍、育肥舍供暖。沼液通過管道直接進入蔬菜、農作物種植區,沼渣等有機肥直接還田,代替傳統化學肥料,實現水肥一體化發展。利用沼液殺滅病蟲害的優點,代替傳統農藥。通過沼液、沼渣的合理使用,有效解決化學肥料、農藥殘留等污染問題,打造出純生態有機農業。
“小豬倌”的“大夢想”
與毛學鵬一起回到家鄉的還有他的妻子周琳,是他在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的同學。這兩個科班出身的年輕人,在談到未來發展時,顯然并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養豬場里。 “下一步我想試一下種養結合,在附近蓋幾個大棚種植蔬菜。”毛學鵬告訴記者,沼液是很好的肥料,現在他們是提供給合作的農戶,未來他想把養殖業和種植業結合起來,做到資源的最大利用。 “另外我們這里基礎設施需要不斷地改造升級,進一步優化生產流程。 ”提到未來的發展,毛學鵬告訴記者。毛學鵬告訴記者,自己算是個“養豬二代”,以前只是喜歡這份工作,但是實際回來干起來,才真真正正感受到,知識確實是力量。 “許多養豬場沒有計劃性,放任豬自生自長,還有就是基礎設施許多人想不到要換代升級,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改變。 ”毛學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