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作者:方雪燕 來源: 養豬巴巴網 點擊數:727
大北農“打造世界級農業科技企業”,通過農業技術推廣來振興農業,其產品布局也是圍繞“服務農業”。公司具備成長為農業大市值企業的潛力,首次評級“買入”。
公司產品聚焦“服務農業”。公司愿景是“打造世界級農業科技企業”,通過農業技術推廣來振興農業,因此其產品布局也是圍繞“服務農業”。總體來看,公司產品開發思路定位于“服務養殖業”和“服務種植業”。例如,圍繞生豬養殖,公司陸續開發高檔高端飼料、疫苗、獸藥、微生態產品以及優質種豬等高科技含量產品;圍繞種業,公司經營玉米、水稻種子及植保產品業務,并逐步開展轉基因技術研發。
成長因素1:頭豬價值貢獻穩步提升
公司服務養殖業的利潤增長來源之一是提升單頭利潤貢獻,但公司在一頭豬上賺更多錢,并不代表公司、經銷商、養殖戶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公司在“蛋糕做大”的前提下分得更大的蛋糕,而“蛋糕變大”主要來自:1)養殖產業整體盈利水平提升;2)公司通過推廣高科技含量產品和服務幫養殖戶提高效益。
首先,從行業因素來看,生豬養殖行業頭均利潤提升是公司服務價值提升的基礎。城鎮化進程提高養殖機會成本以及近年來養殖風險加大(價格風險&疫病風險)導致生豬養殖要求回報率提升,進而導致生豬養殖頭均利潤波動中樞逐步呈上移趨勢。觀察2000年以來規模養殖效益數據,每一周期的高點和低點均有上一周期有所上升,以美國經驗來看,50年代以后豬場數量劇減的同時豬糧比整體也有所提高。因此,國內生豬養殖在一個“豬周期”內的平均利潤由此前的100元/頭左右逐步提升至近年200元/頭左右,未來可能提升至300元/頭左右,頭均利潤絕對額的提升為服務型企業獲取更高的單頭豬利潤貢獻奠定基礎。
其次,公司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帶來養殖效益提升是公司分享價值的直接條件。決定生豬養殖水平的三個重要因素是種豬、飼養管理和飼料,母豬年產仔數和料肉比的差異可以導致養殖效益明顯分化。目前我國母豬平均產仔數為13-15頭,發達國家可以達到20頭以上,實際上,通過飼料管理水平和飼料品質的提升,國內部分養豬場也可達到接近發達國家的養殖水平。假設某養殖場完全執行公司提供的養殖方案,年產仔數可從15頭提升到20頭,全程料肉比達到2.2(部分優質養殖戶不到2.2),最終每頭母豬年產生效益可相差2400元(飼料成本計算以賽乳壯A、B套餐為例)。可見,公司通過技術和服務輸出幫助養殖戶實現效益提升,從中分享一定的“技術服務增值”也是共贏的體現。
由上可見,養豬行業整體利潤提升加之公司為養殖戶創造了“超額收益”,自然具備了在一頭豬上賺更多錢的基礎。那么落實到公司具體產品,又是如何體現單頭豬利潤貢獻的提升呢?
高科技含量產品逐步開發、推廣將單頭豬對公司的毛利貢獻由16元/頭提升至85元/頭。09年以前公司核心盈利產品是中大豬預混料,按照1頭豬8公斤的消耗量(4%預混料),預混料毛利2元/公斤,則服務1頭豬貢獻毛利為16元;09年開始公司逐步推廣高檔教槽料、保育料,以“貝貝乳、寶寶壯、寶寶樂”三階段套餐為例,根據草根調研數據,服務1頭豬給公司新增貢獻毛利39元,總毛利提升至55元/頭;同時,公司疫苗、獸藥以及微生態等應用于飼養管理的產品也陸續推出,結合草根調研及行業平均盈利水平,保守估計三類產品約新增毛利30元/頭;若考慮未來母豬料大力推廣,可以再增加15元/頭,則公司服務1頭豬帶來的總毛利達到100元/頭。
成長因素2:服務更多生豬
公司利潤增長來源的第二個因素——也是潛力最大的因素——即是“控制更多的生豬頭數”。這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符合公司目標定位的客戶群總體規模有多大?二是公司能夠達到的市場占有率有多少?
首先,公司主要服務母豬存欄量在50-200頭的客戶(東北地區養殖分散,公司客戶母豬存欄量10-50頭居多,未來200-300頭以上由大客戶部重點開發),而50-200頭養殖規模占國內生豬養殖比重逐年增加,未來隨著1-50頭散養戶加速退出,中等養殖規模將逐步成為國內養殖主體,即公司的目標客戶群規模逐步擴大。
其次,公司網絡布局全國,且實施密集開發、多重覆蓋、區域坐莊戰略。公司在全國多數省區都設有子公司,其中東北和福建是公司教保料最為成熟的兩個市場,從市場占有率來看,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養殖密度較低,最好的縣市場占有率大概20%多點,預計全省市場占有率在10%左右;而福建地區養殖密度較高,公司前期料在福建全省市場占有率能夠達到20-30%。山東地區作為養殖密度較高、經過調整重拾增勢的典型,部分養殖大縣目前市場占有率已達到15%。因此我們假設未來公司在重點養殖大省市場占有率達到20%,標桿地區市場占有率再小幅提升5%,其他省份市占率10%。則在50-2999頭養殖規模范圍內公司可以控制7000萬頭生豬1。如果考慮更遠的時間國內1-49頭養殖規模會逐步擴大或合并到50-2999頭區間,則遠期目標可以控制1億頭以上生豬。
2012-07-25
(Top) 返回頁面頂端